首页 > 健康科普 > 正文

生命接力:七旬翁的跨科生死营救

时间:2025-10-24作者:学会来源:本站阅读量:1 次

10 月 15 日的徐州,秋意已浓,徐州市中心医院胃肠外科病房里,77 岁的张义连攥着皱巴巴的病历本,指节泛白。这本病历里藏着他一年的煎熬 ——10 厘米大的胃间质瘤,上个月在上海六院眼看要手术,冠脉 CAT 却查出血管重度狭窄,手术风险陡增,医生摇着头说 “难”。抱着最后一丝希望,他辗转来到徐州中心医院,找到了胃肠外科的马向东主任。
“大爷,您这情况我们得慢慢捋,先住下做个全面评估。” 马向东主任的声音温和,像秋日里的暖阳,稍稍驱散了张义连心头的寒意。可谁也没料到,险情会来得这么快。当晚十点,张义连突然捂着胸口,冷汗顺着皱纹往下淌,“疼…… 心口像压了块石头……”
值班医生冲进病房时,张义连已经说不出完整的话。“快!推心电图机,查心肌酶!” 医生一边俯身安抚,一边快速铺好检查床。心电图机的 “滴滴” 声在病房里格外刺耳,屏幕上 ST 段轻度抬高的波形,像一道警报 —— 急性冠脉事件!值班医生立刻联系心内科急诊,电话里语速急促却条理清晰:“77 岁男性,胃间质瘤待术,突发心前区疼痛,ST 段抬高,请求紧急会诊!”
心内科团队赶来时,10 月 16 日一早,张义连被转入心内科,张义连的脸色已经苍白如纸。路雯主任蹲在床边,握着老人冰凉的手:“大爷别慌,我们来了。” 导管室内心血管DSA 检查结果印证了医生的判断 —— 三支血管多处狭窄,像被堵住的水管,随时可能 “断流”。路雯主任和李振勇主任当场讨论起来。“要是放支架,得 7 个支架才能通开三支病变,可他后续还要做胃间质瘤手术,支架太多会影响后续治疗。” 李振勇主任指着造影图,眉头紧锁。两人对视一眼,同时想到了更稳妥的方案:“心脏搭桥!得请心脏外科肖锋主任、王蔚主任看看。”
当天下午,路雯主任亲自陪着张义连的家属找到心脏外科。刚从手术台下来的肖锋主任,摘下沾着汗水的口罩,接过病历就凑到灯前看。这位从北大一院引进的专家,眼神锐利却透着耐心:“老人年纪大,还有肿瘤待术,搭桥得用‘心脏不停跳’技术,减少创伤,为后续手术留余地。”
院领导王书记听说了张义连的情况,特意找到肖锋主任叮嘱:“一定要把风险降到最低,多科室多沟通,给老人争取最好的结果。”10 月 17 日,张义连转入心脏外科病区,护士们帮他整理床铺时,还特意多放了个靠枕:“大爷,您要是不舒服就喊我们,24 小时都有人在。” 术前讨论会上,心脏外科团队把手术方案拆解得细致入微,从血管吻合角度到术后监护重点,每一个环节都反复推敲。
10 月 19 日,手术日。当张义连被推进手术室时,肖锋主任拍了拍他的肩膀:“放心,我们一起加油。” 手术室里,无影灯亮了整整三个小时。肖锋主任带领团队,在跳动的心脏上精准吻合三支血管,每一针每一线都凝聚着专注。当最后一根血管接通,监测仪上血压、心率逐渐平稳,手术室里响起轻轻的舒气声。
术后当天,张义连被送进 ICU。护士每隔半小时就会查看他的监护仪,帮他调整姿势。24 小时后,当麻醉渐渐退去,张义连睁开眼,首先看到的是护士温柔的笑脸:“大爷,手术很成功!” 三天后,张义连就能下床活动了,他扶着病床慢慢走,胸口的闷痛消失了,脚步也越来越稳。看着窗外的阳光,他眼眶发红:“没想到我还能走这么稳,谢谢你们……”
而很少有人知道,10 月 18 日那天,肖锋主任连做了 3 台手术,从早上八点忙到晚上七点,刚脱下手术服,又接到急诊电话 —— 一位主动脉夹层破裂患者急需手术。他顾不上吃饭,再次穿上手术服,在手术台旁又坚守了五个小时,直到10月19日凌晨才完成人工血管置换手术。走出手术室时,他的眼睛里布满血丝,却还不忘叮嘱值班医生:“多关注各位患者的术后恢复,有情况随时叫我。”
在徐州市中心医院,这场跨越胃肠外科、心内科、心脏外科的生命接力,没有惊天动地的誓言,却有着医生们对生命的敬畏与守护。从马向东主任的细致评估,到路雯、李振勇主任的全局考量,再到肖锋主任、王蔚主任的精湛手术,每一个环节都透着人文关怀。就像张义连老人说的:“在这里,我感受到的不只是医术,还有家人般的温暖。”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