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内科——脑血管里的“拆弹”时刻:取栓技术与生死竞速
病例故事:两次栓塞,两次“重启”生命
2016年8月的一天,58岁的张某从未想过,自己的心脏问题会让大脑陷入“生死危机”。
一周前,张某因房颤心律失常接受了心脏射频消融术,术后恢复顺利,本以为即将出院回归正常生活,却在术后第3天突然出现左侧肢体无力、说话含糊的症状——“医生,我左边胳膊抬不起来了,话也说不清楚!”家属惊慌的呼喊打破了病房的平静。患者渐入昏迷。
徐州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团队会诊迅速赶到,急诊头颅CT血管造影(CTA)显示:张某右侧颈内动脉闭塞,这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俗称“中风”)的危急情况,若不及时恢复血流,脑细胞会在数小时内不可逆坏死,可能导致终身瘫痪甚至死亡。更特殊的是,张某的中风源于“心源性脑栓塞”——心脏术后的小血栓随血流堵塞了脑血管,这类栓塞往往发病急、血栓负荷重,救治难度更高。
“立即启动取栓绿色通道!”神经内科血管内治疗团队下达指令。团队仅用25分钟就将张某推进介入手术室,在局部麻醉下,医生通过右侧股动脉穿刺,将一根直径不足2毫米的取栓支架沿血管送达大脑中动脉闭塞处,精准“抓住”血栓后缓慢拉出——当血栓被取出的瞬间,血管造影显示血流成功恢复,张某的左侧肢体当即能轻微活动,说话也清晰了不少。术后3天,张某各项指标稳定,言语及肢体活动完全恢复,医生评估后告知家属:“再观察1天就能出院。”
可命运的考验再次降临。出院前1天清晨,张某再次出现右侧肢体无力,伴失语,复查CTA提示:左侧大脑中动脉新发闭塞!“是患者再次血栓脱落致大脑血管闭塞!”团队判断。此时距离首次取栓仅72小时,患者身体尚未完全恢复,但拖延一秒,风险就增加一分。
团队再次评估后决定:二次取栓。1小时后,第二次取栓成功,血管再次通畅。这一次,张某的肢体功能在24小时内完全恢复,未留下任何后遗症。出院那天,张某握着医生的手哽咽:“是你们两次把我从‘鬼门关’拉了回来!”
技术解读:脑血管取栓,为何是“高难度拆弹”?
很多人以为“取栓”只是“把血栓拿出来”,实则是在直径仅几毫米的脑血管里进行“精密手术”,其复杂性远超想象:
1. 精准定位难:脑血管分支众多,如同大树的根系,血栓可能隐藏在细小的分支中,需要通过高清血管造影精准定位闭塞部位,误差不能超过1毫米,否则可能损伤正常血管。
2. 血栓抓取难:心源性脑栓塞的血栓往往质地较软、易碎,取栓过程中若用力不当,可能导致血栓碎裂形成“新栓塞”,血栓逃逸致预后差,致残;而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质地较硬,需要支架有足够的“抓力”,又不能损伤血管壁,必要时还要植入支架。
3. 时间窗口紧: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取栓“时间窗口”通常为发病后6-8小时,部分患者可延长至24小时,但每延迟1分钟,就有190万个脑细胞死亡。因此,从患者发病到取栓成功,每一步都要“与时间赛跑”,这需要医院建立完善的绿色通道,实现“患者到院-检查-手术”的无缝衔接。
民生意义:取栓技术,让“中风”不再等于“残疾”
在取栓技术出现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主要依赖静脉溶栓药物治疗,但溶栓药物对大血管闭塞的开通率仅30%左右,且有严格的时间限制和出血风险。而取栓技术的应用,将大血管闭塞中风患者的血管开通率提升至90%以上,显著降低了致残率和死亡率。
如今,我国已建立覆盖城乡的脑卒中防治网络,县级医院也逐步开展取栓技术,让偏远地区的患者能就近获得高效救治。张某的两次获救,不仅是个人的幸运,更体现了我国神经内科取栓技术的成熟与救治体系的完善——当脑血管里的“炸弹”能被精准拆除,民生健康的底线就多了一道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