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徐州市中心医院路雯教授、李振勇教授带领团队成功应用上海微创TomaHawk®冠脉血管内冲击波导管系统,完成一例前降支270°钙化病变预处理,并成功实施后续支架植入。作为TomaHawk®冠脉血管内冲击波导管系统上市后的全国首批临床应用案例,此次手术的成功实施充分展现了路雯教授、李振勇教授团队复杂冠脉介入治疗领域的卓越技术水准,更标志着徐州市中心医院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领域持续保持技术领先优势。

在冠脉介入治疗领域,严重冠脉钙化病变始终是影响手术成功率和患者预后的重要挑战,正如临床常言"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冠脉有钙化"。针对中重度钙化病变的临床治疗难点,微创®旋律创新性地研发了基于血管内碎石术(IVL)原理的TomaHawk®冠脉血管内冲击波导管系统。该系统通过简化操作流程、降低并发症风险,显著提升了手术安全性,同时缩短了术者学习曲线,有助于推动中重度钙化病变预处理技术在临床的普及应用,让更多患者受益。这一创新技术的应用,标志着我国在冠脉钙化介入治疗领域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病例简介
基本信息:患者为80岁男性,因“活动后胸闷1月”入院。患者常于活动后出现胸闷伴气喘1月,无头晕头痛,症状持续数分钟不等,活动耐受力较前明显降低,休息后可逐渐缓解。1月前因胸闷痛伴心悸于本院行冠脉造影:左前降支近段至中段多发斑块浸润伴钙化,狭窄最重80%,累及D1、D2开口。左回旋支近段溃疡性斑块,狭窄最重85%。遂于回旋支近段病变处植入2.5*25mm药物支架一枚,术后给予抗栓、稳定斑块等强化药物治疗,出院后坚持服药治疗,偶有胸闷不适,现为求进一步诊治及处理左冠,遂至徐州市中心医院就诊,门诊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收住入院,病程中患者无畏寒发热,无恶心呕吐,无腹痛腹泻,饮食睡眠可,大小便正常,无消瘦。既往有脑梗死病史。既往有吸烟史,已戒烟。
初步诊断: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2.陈旧性脑梗死。
冠脉造影
左主干未见明显狭窄,左前降支:近段至中段多发斑块浸润伴钙化,狭窄最重80%,累及D1、D2开口。左回旋支:近段原支架内未见明显再狭窄;右冠动脉:管壁不规则,未见明显狭窄。右优势型。




术前造影
手术过程
术前IVUS示中段至近段可见270°钙化
导丝到位


微创®TomaHawk®冲击波球囊扩张
IVUS复查示钙化斑块破裂
另一根0.014"Sion导丝达D1以远以保护,使用3.0*15mm NC球囊于前降支病变处以10-18atm扩张。造影见前降支残余狭窄40%,D1开口未受累。1.5*15mm球囊拘禁于D1近段,串联置入3.0*29mmFirebird2和3.5*23mmFirebird2药物支架各一枚于前降支中段至近段病变处以10atm扩张释放,复查造影见支架近段扩张欠佳,D1开口未受累。






球囊处理前降支病变段并植入支架
RewireSion导丝至D1以远,3.0*15mmNC球囊于前降支支架内以16-22atm扩张塑形,再以3.5*15mmNC球囊于前降支近段支架内以8-20atm扩张塑形。




球囊于前降支支架内扩张塑形
IVUS超声导管达前降支以远,Pullback结果示:支架贴壁良好,最小管腔面积:7.37mm²,管腔面积达标。复查造影:支架扩张满意,D1开口未受累,未见明显血栓夹层征象,血流TIMI3级。
复查IVUS示管腔面积达标


复查造影示支架扩张满意,D1开口未受累,未见明显血栓夹层征象,血流TIMI3级
振波破“石” 巧通心脉
国产创新技术破解冠脉钙化介入难题
路雯教授和李振勇教授对TomaHawk®冠脉血管内冲击波导管系统给予了高度评价。在本次手术过程中,TomaHawk®冠脉血管内冲击波导管系统的通过性表现优异,在未进行其他预处理的情况下,可直接通过冲击波技术完成钙化病变预处理。该系统创新性地将传统液电碎石术原理应用于球囊血管成形术,通过震裂钙化斑块实现冠脉钙化病变预处理,有效改善血管顺应性,为后续器械通过及支架的充分扩张和良好贴壁创造了有利条件。
TomaHawk®系统具有多项技术创新:首创球囊压力实时监测功能,可精准控制球囊压力,避免在球囊破裂或充盈不足时释放脉冲,确保能量有效传递与操作安全;采用独家专利的"战斧电极"发射器设计,在实现相当于50atm冲击波效果的同时,将最小通过外径突破性地缩小至0.031";创新应用复合三层材料的球囊壁设计,在保证柔顺性与跟踪性的同时,确保严重钙化病变处的安全扩张。为满足多样化临床需求,该系统共推出18种规格型号,是目前市场上规格最全的冲击波导管产品。
本次手术的成功实施,充分展现了徐州市中心医院在复杂冠脉介入治疗领域的技术优势,同时也标志着国产钙化预处理器械在临床应用上取得了重要突破。TomaHawk®血管内冲击波导管系统为冠脉高阻力病变提供了安全高效的预处理方案,显著提升了复杂钙化病变的介入治疗成功率。未来,该系统将与棘突球囊、冠脉旋磨系统协同配合,共同构建更完善的冠脉高阻力病变治疗体系,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全面的预处理解决方案。

扫码进入微创医疗学术专栏
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专家简介

路雯

李振勇
· END ·
版权及免责声明:严道医声网旨在搭建学术传播及媒体发声平台,文内信息版权属于持有人,我们只提供传递信息之用。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声明:所刊载内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或立场。文中所涉及药物使用、疾病诊疗等内容仅供参考,不能代替线下医生诊断与治疗。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